自年初暂停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在10月已恢复。11月4日,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5年10月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,人民银行10月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,当月净投放200亿元。此外,人民银行10月通过短期逆回购净回笼5953亿元,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4000亿元,通过中期借贷便利(MLF)净投放2000亿元。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,当前恢复国债买卖,加大对银行体系长期流动性的支持,也在进一步释放稳增长信号,有助于稳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。
华西证券研报认为,本轮买债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发挥“降准替代”的功能。自2022年以来,央行每年实施两次降准与两次降息已成惯例,而今年5月初在应对潜在外部冲击时已提前使用了这一政策工具。当前经济增长目标实现压力不大、外部不确定性边际缓和,央行选择暂缓强刺激,通过买债实现定向投放,既能缓解银行持债压力,又能起到“类降准”的效果。
去年,央行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,在二级市场开始国债买卖操作,2024年8月到12月合计净买入规模1万亿元。2025年1月,鉴于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,央行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,并表示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。
在日前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透露,目前,债市整体运行良好,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。
除披露流动性投放数据外,央行同日还发布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招标公告称,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,2025年11月5日,将以固定数量、利率招标、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,期限为3个月(91天)。由于本月有7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,5日该操作为等量对冲。
由于11月还有3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,市场预计央行11月还会开展一次6个月期买断式操作,且加量续做可能性比较大。这意味着11月两个期限品种的买断式逆回购将合计延续加量续做,连续第6个月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。
谈及背后原因,王青表示,10月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,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及扩大有效投资,这意味着年底前会加发5000亿元地方债,11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有可能处于较高水平。另外,10月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毕后,接下来会带动配套贷款较快增长。最后,11月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也有明显增加。以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资金面收紧效应。由此,着眼于应对潜在的流动性收紧态势,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向银行体系注入中期流动性,有助于保持资金面处于较为稳定的充裕状态。









